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 |地方創生|實踐SDGs 陪伴社區永續發展

|地方創生|實踐SDGs 陪伴社區永續發展

公益聯盟在深耕偏鄉弱勢孩童和社區長者服務的過程中,發現除了發展社會福利、教育等面向外,協助偏鄉建立合作夥伴關係,以經濟產業發展為最終目標,才讓地方永續發展。期待與更多在地夥伴共同努力,以地方創生創造偏遠鄉鎮多元就業機會,與環境和人互動,融入地方人文,希冀幫助偏鄉弱勢族群能安心、安住,一步一腳印地讓地方有美好改變,實現美好家園。

 

💗嘉義縣大埔鄉和平社區 漂流木變小提琴圓夢計畫💗

嘉義縣大埔鄉位於嘉義縣最南端、嘉義縣與台南縣楠西區交界,因地處偏遠、被列為偏鄉地區,交通極為不便利,青壯年人口嚴重外移,衍生「隔代教養、單親、人口老化、城鄉教育落差」等嚴重之社會問題。大埔鄉擁有全台灣最大的水庫-曾文水庫,水庫上游會沖下許多漂流木,基本上都是廢棄物,因此政府會先將木頭清理集中,暫放在下游溪邊。大埔鄉和平社區連結了生活、音樂及廢棄資源的創意,將原本無用的漂流木,做為提琴的材料。和平村沒有自己的活動中心,吳倚豪村長以大埔鄉旅遊資訊站為據點,邀請專業提琴師資-黃聖彥老師,每周從台北開6小時的車,開始上山教授小提琴音樂、拉奏,增加居民對小提琴的認識與引發興趣,進而發展小提琴製作工藝。不僅創造出觀光資源,更發展許多就業機會,而且透過社區居民從事一項共同產業,提高了整體社區的動力。

【大自然的恩賜,是廢棄物也是寶藏資源】

製琴課程要從基本木工開始學起,林林總總的基本功夫,就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;透過樣板製作、刨製、切削、描繪、拉鋸、雕刻、黏著及雕刻等功夫,讓漂流木才成為一把可拉奏的小提琴。起初,只有社區高齡長輩學習製琴,110年度除了持續開辦每週三次的長者製琴課外,另也開設了孩子們的製琴課程-每週三堂。孩童的小提琴課程從108年開始,每週二次的提琴拉奏課程,豐富了大埔鄉孩子們的生活,讓孩子們獲得成就感及增加自信心,提琴課也變成了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,不論是平日的練習或是上台演奏,都可以看到音樂教育帶給孩子的快樂與活力。因此,自110年度開始,增加了孩子們的提琴音樂課程堂數至每週六堂,希望給他們更多的學習資源,透過個別練習或團體練習,都可以讓孩子們有更多成長。

為了讓孫女有琴可以練習,阿嬤親手製琴。

委內瑞拉El Sistema(委內瑞拉國立青少年管弦樂團系統教育)創辦人何賽.愛博魯(Jose Antonio Abreu)曾說過:「只要你將一把小提琴放在一個孩子手上,這孩子便永遠不會去碰槍枝」,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(以下簡稱公益聯盟)秉持著社會關懷及扶弱濟貧之社會使命,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偏鄉孩子的教育工作,尤其是音樂培力的部分,更是不遺餘力,希望能讓偏鄉孩子有更多的養分成長茁壯。奠基於和平社區之前一年多的努力,公益聯盟今年度與和平村共同合作,重新思考提琴產業的發展,和平社區規劃了自今年起至未來六年(110年至115年)的發展藍圖,希望透過製琴學員的訓練,可以從當中培養出量產製琴師,除了讓「和平牌」手工小提琴可以穩定量產外,也設計簡易型伴手禮小提琴,不僅可以拉奏,更可增加觀光價值。孩子們的部分,除了學琴及成果發表演奏會之外,也規劃參加個人組及團體組的比賽,力求好的表現、展現孩子們辛苦的成果。另,也會舉辦小提琴夏令營,提供親子提琴深度體驗之旅,以及製琴集訓製作班等活動。期待透過社區居民及專業師資共同努力,可以導入更多工藝技術及音樂教育資源,讓更多人來參與,使小提琴作為和平村產業發展的主軸,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「小提琴村」。

 

💗東區創生共伴計畫 讓偏鄉被看見 💗

在深耕偏鄉弱勢孩童和社區長者服務的過程中,公益聯盟了解到協助偏鄉發展最重要的便是融入在地創生理念,連結人文和產業,建立夥伴關係,才能讓地方永續。自111年4月起與小鎮文創協力策辦「地方未來創生沙龍」工作坊,迄111年10月止已於北、東部舉辦15場次的線上線下工作坊及線上諮詢活動,串連近40位台灣各鄉鎮、日本、馬來西亞地方創生經驗分享,期待凝聚企業、學術與在地有志為地方開拓希望的朋友們,共同討論偏鄉服務的問題與困境。同時舉辦成果展覽,並製作東區創生共伴計畫紀錄影片,期待與更多在地夥伴共同努力,與環境和人互動,融入地方人文,一步一腳印地讓地方有更美好的改變。